8月4日,“闵行少年星”搭载CZ-4B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据悉,这是上海首颗科普教育卫星,其成功发射意味着青少年有机会在上海航天专业科研人员的带领下与太空“对话”,开展一场面向未来的天地一体化应用场景创新尝试。 目前,“闵行少年星”已进入既定轨道,太阳能帆板正常展开,卫星姿态稳定、遥测遥控及各项功能正常,卫星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即将开展在轨测试工作。这颗卫星重43千克,由有效载荷、机热、综电测传、姿轨控、供配电等系统组成,搭载了闵行学子送给太空的礼物和“巡天”、“探地”载荷,不久之后,闵行全区青少年将以这颗卫星为起点,收集卫星从太空中传输下来的数据,系统性开展测控模拟、测控演练、卫星应用等一系列航天科普活动。 据了解,位于闵行区的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作为我国运载火箭与应用卫星的主要研制基地之一,曾圆满完成22次载人航天工程任务和3次月面探测任务以及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从“神舟”问天,“嫦娥”揽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上海航天作为重要力量参与其中。上海航天在闵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当地不少孩子的爸爸妈妈从事航天工作,青少年学生中普遍有着“学航天、爱航天、用航天”的文化基因和教育传统。 近年来,从区域优势出发,闵行区各所学校持续推进航天科普创新活动,通过“航天进校园”等系列活动在学生中普及航天知识,让航天梦想渐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推动更多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参与到祖国的航天事业中去。 为响应上海市开展科普创新活动的号召,闵行区教育局与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共同制定了“航天科技少年强”计划,推动中小学生共同参与卫星设计、研制、搭载、发射等航天系列科普实践活动。“闵行少年星”(零碳小先锋)由闵行区教育局、上海航天空间技术有限公司及相关企业基于科普教育和科学试验联合研制。 向太空发射一颗卫星,对于还在校园里的孩子们来说,似乎是个遥不可及的梦,但在有着航天基因的闵行已变成现实。2021年5月“闵行少年星”计划正式启动,由闵行区教育局与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携手,组织闵行区中小幼学生共同参与卫星设计、研制、搭载、发射等航天系列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通过探星、创星、造星、亮星、发星、用星六个环节推进实施。 活动得到了闵行青少年的积极响应,从学生中征集到376条“太空天籁之声”、2285幅“太空创意画”、6116个卫星名称、544个卫星表面涂装方案、300余份卫星载荷方案……专家们从科学性、可行性和趣味性等角度综合评审后,选定4个载荷方案与部分学生声音、画作跟随卫星进入太空。 其中,包括一个“太空礼物”: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学生曾榕雨的《上海非遗“石库门的奥秘”》被最终采纳。上海航天的起步是在外滩,石库门也是上海近代都市文明的象征,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之地和红色源头,代表着早期革命者忠于信仰、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一个“巡天”方案:北桥中学奚玥瑶同学的《月球自转与公转》被最终采纳。卫星发射之后,学生可以通过“闵行少年星”探测地月距离,并拍摄月相图片,直观地理解月球的自转与公转。 两个“探地”方案:星河湾校学生吕文渊的《基于微纳卫星系统的温室气体监测》和闵行中学学生戴昕妍的《通过卫星观察大气层二氧化碳的变化分析温室效应的程度》,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重要目标的号召。搭载了“温室气体监测”载荷的卫星,可以让学生通过高光谱遥感对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源进行定量监测,从而实现对全球重点碳排放目标的定量监测。 “闵行少年星”的成功发射,是汇集学生创意的航天工程实践和示范性教育成果,不仅满足了青少年科普教育和开展科学研究的需求,同时也是结合科技研发成果进行工程化应用的大胆实践,其卫星搭载的高光谱温室气体成像仪源于学生创意,并创造于航天专家之手。 卫星在轨运行期间,学生可通过卫星测控站与卫星互动,接收并播放来自卫星传回的天籁童声和作品。“闵行少年星”还将从万里星河传输回相关数据,不仅用于分析温室效应的程度及成因,还将指导学生开展测控模拟、测控演练等航天科普活动。 “闵行少年星”的研制发射,真正实现了“天上有星、地面有站、进校有课、老师有教材、学生有课题”。据悉,下一步,闵行区将继续孵化航天教育强区和培育航天教育强校,开展培养未来航天人才的长远规划行动,激发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立志科技高峰,为实现航天梦、中国梦贡献力量。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库房货架 ![]() |
1
![]() 鲜花 |
1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业界动态|振兴新媒体
2025-05-03
2025-05-04
2025-05-03
2025-05-04
2025-05-04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