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什么地方可以治银屑病 https://myyk.fh21.com.cn/hospital_9236/tsyl.html FOCUSONUS 点击蓝字关注,一起做成长型父母 问题来了 孩子哭闹、发脾气始终是最让父母头疼的问题。 有朋友说:自己看过不少育儿书,情绪管理的方法也学了一些。但一遇到实际情况就没辙,有时候好声好气共情了半天,娃就是无法平复,自己也跟着崩溃。 到底是育儿方法不灵了,还是自己学得太少啊? 是什么? 我一直说,学育儿一定要学会提炼和举一反三,不然我们就会越学越累。 因为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孩子每天出现的状况也不一样,我们不可能把应对所有情况的可能性都学到,都掌握的。 我给自己的要求就是化繁为简,今天就梳理一下孩子的哭闹中最主要的三个原因,提炼了思路,我们就能更快地找到应对的方法。 怎么做 1、因为燃料不够了 很多妈妈都有过切身体会,只要一睡不好就特别容易炸。其实这就是“燃料”不够的体现。成人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孩子了。 对一个娃来说,情绪稳定的基本需求就是,睡饱了,吃好了,玩开心了,得到爱了。 这里要注意的是:年纪小的孩子,燃料情况都是“0”和“1”,没有中间值的。 比如出门游玩,到了平时的饭点了,你问孩子饿不饿,正玩得开心的他说不饿,你就想着,难得来了,先玩尽兴,晚一点吃饭吧。 结果,等玩好刚到餐厅,娃就开始哼唧了,你和他说,已经点餐了,再等一等。没想到这句话刚落,他就开始大哭大闹了。 很熟悉的情况吧,因为,孩子的世界是没有“忍一下,很快的”这件事的。父母一定要提前观察,在内部燃料耗尽之前就要及时补上。 饭点推迟了先补充点零食,玩久了提醒休息一下,静坐多了提醒出门疯玩一下,时不时地多和孩子互动,这些是最基础的防不必要哭闹的方法。 2、因为深陷麻烦,无力解决了 我们总是很难理解孩子的哭闹:“积木倒了,这有什么好哭的,重新搭就好了”;“够不到桌上的杯子,有什么好发火的,找我帮忙就好了啊”。 但其实,孩子哭闹的根本原因,是深深的无力感。 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是可以自由探索世界的,而现实却告诉他们,很多事情都不能按他们预期进行,而且他们也无能为力。 面对这一类的,最关键的就两点,真正的共情+复盘提高技能,来增强孩子的力量感。 复盘就不多说了,推荐大家看看这两篇文章,都是关于复盘技巧的: 那什么是真正的“共情”呢?很好判断,就是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真的懂他的不容易。 情景再现 比如,孩子生气地扔积木。很多父母都会说,“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但是把积木乱扔是不可以的”。 这句话本身并没有鼓励也没共情,反而进一步削弱了孩子的力量感,传递给孩子的还是“这样一件小事不值得生气,你不可以扔积木”。 真正的共情,不是我们拿来教育的套路,而是跟着他一起发泄,“真的太讨厌了!为什么总是倒下来”;或者只是默默陪着,拥抱孩子。 让孩子感受到这个世界上有人可以懂他的难过,这种感觉本身就是一种力量,这也是联结的重要性。 3、因为我们总想让孩子不哭 你敢不敢情绪稳定平和地陪伴孩子,让他完整地哭一场? 很多父母在孩子开开心心在玩的时候,顾自刷手机,当孩子哭了,立刻就能抛下手机,“全心全意”地关注孩子。 有时候,甚至因为太希望孩子马上不哭,之前的很多原则都可以让步。于是,这样一个恶性循环就建立了。 对孩子来说,他哭了,不仅得到父母的关注,还能无条件满足他的需求。那么慢慢地,孩子就会越哭越多。 对于已经把通过哭来满足自己需求形成习惯的孩子来说,有一个策略,可以帮助打破这个怪圈——“积极性忽略”(1岁以内不适用) 当孩子正处于情绪最高峰的时候,我们不要去给予回应和关注,“你不要哭了”这样的话也不要说,而是静静地坐在一旁陪着,观察。 只要发现孩子哭声减弱了,踢打行为停止了,立马给予正面反馈,“我看到你逐步平静下来了,好棒”。当然,一开始当你说完这句话,孩子就会再来一轮。而我们要做的,仍然是这样进行“积极性忽略”。 一定有人会问,这样“忽略”会损伤孩子安全感吗? 这个过程中,其实我们还是需要关注孩子的,只不过关注他情绪逐渐稳定的那个瞬间,而不是大哭大闹的瞬间。 与此同时,我也建议大家把安全感看作是个“银行账户”,如果平时储蓄很多,即使难得一次透支,也不会影响的。 给云闺蜜的话: 话题索引 搜索历史文章 ![]() |
1
![]() 鲜花 |
1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业界动态|振兴新媒体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请发表评论